減低猝死風險及猝死與健康的關係
在中醫理論中,猝死(sudden death)常被視為氣血運行失常、經絡阻滯或臟腑功能衰竭的極端表現,尤其與心臟相關的猝死(如心源性猝死)最為常見。以下從氣血、經絡和穴位的角度,這基於傳統中醫文獻和臨床觀察。
1. 猝死與氣血的關係
氣血是中醫中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氣主推動,血主濡養,二者相互依存。猝死往往因氣血突然失調而起,例如:
- 氣血不足:長期勞累、情志不暢或年老體衰導致氣虛血弱,無法滋養心臟,易引發心陽暴脫或心氣衰竭。舉例來說,氣血虛弱時,人體可能出現暈厥或猝倒,類似現代醫學的低血壓或心律不齊。
- 氣血凝滯:寒邪入侵或痰濁阻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心脈痹阻。冬季氣溫驟降時,這種情況更易發生,氣血無法及時供應臟腑,增加猝死風險。
- 氣血逆亂:情緒激動(如怒氣上衝)或外傷可致氣血上逆,衝擊心腦,引發暴卒。
2. 猝死與經絡的關係
經絡是氣血流通的通道,猝死常因經絡不通而加劇。心臟相關的經絡包括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等:
- 經絡阻塞:如果經絡受寒邪、濕邪或痰濁影響,氣血無法順暢運行,易導致心臟供血不足。譬如,足太陽膀胱經貫穿背部,五臟俞穴多在其上,疏通此經可間接調節心肺功能,預防氣血瘀阻引發的猝死。
- 季節與經絡變化:寒冬季節,經絡易受寒氣入侵,氣血凝滯加劇心臟負荷。肺經主治節奏,調節氣血運行,若肺氣不足,則全身節律紊亂,增加猝死機率。
- 經絡與臟腑聯繫:心經絡阻可直接影響心臟,導致胸悶、心悸等先兆;任脈和督脈作為奇經,匯聚氣血,若不調,易致全身氣血失衡。
3. 透過穴位預防及緩解猝死風險
相關穴位包括:
- 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內側,常用於調理心血管問題,按揉可改善胸悶、心悸,促進氣血流通。
- 膻中穴(任脈):位於胸骨中線,按摩可調節氣血,緩解心臟壓力,尤其適合心氣不暢者。
- 心俞穴(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按摩可強心安神,改善心血管功能,預防氣血不足導致的猝死。
- 其他穴位:如大椎穴(督脈)、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和湧泉穴(足少陰腎經),可促進氣血通暢,特別在寒冷天氣保暖防猝死。 百會穴和四神聰穴則用於氣血上衝或不足的急症。
Posted in: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