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針灸與中醫針灸的邏輯思路及中西結合的必要性

物理治療 及 中醫,都會運用針灸處理痛症。現代中醫隨著醫學演變,亦會學習解剖學 及 現代理論,例如: 浮針、激發點。而物理治療亦趕上中西結合的趨勢,現時大學及醫療教育機構的針灸學位及課程,已加入中醫學元素,所以香港的針灸課程相比外國要全面得多。

物理治療針灸屬現代針灸 ; 中醫針灸則以中醫陰陽五行為本。

而另一區別在於物理治療針灸沒有診斷元素,而是針對病徵作處理,就像干擾波、磁療等,屬其中一種處方 ; 而中醫針灸屬於專科,包括明顯的診斷元素。

舉例,兩者分別就像按摩推拿 與 物理治療手法(Manipulation / Mobilization) ,雖然同樣是手法,但物理治療手法(Manipulation / Mobilization)需要專業醫療訓練及專業知識。

無論是中醫針灸還是物理治療針灸,都有”局部取穴” 和 “遠部取穴”,是根據穴位選擇與疾病或症狀部位的關係而進行的兩種取穴方法,並不一定「頭痛拮頭、腳痛拮腳」。

 

中醫的邏輯:

1. 局部取穴

  • 基於「病位所在,穴位近取」理念,針對病灶或症狀直接作用於附近經絡和穴位。
  • 常用於治療局部疼痛、肌肉痙攣、關節炎、皮膚病等症狀,因為這些症狀與局部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2. 遠部取穴

  • 基於中醫經絡理論,通過調節遠端穴位來影響全身氣血運行,進而治療遠處的病症。
  • 常用於內臟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局部不宜直接針灸的情況。
  • 常依據經絡的「表裡關係」或「上下對應」原則選穴,如手足同名經絡、子午流注等。

 

物理治療的邏輯:

1. 局部針刺

  • 物理治療針灸更注重解剖學和神經肌肉的機制,而非中醫的經絡理論。
  • 局部取穴旨在直接刺激受影響的肌肉、筋膜或軟組織,以緩解肌肉緊張、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或促進組織修復。
  • 激痛點(Trigger Points)是局部取穴的主要目標,這些點通常是肌肉內的硬結或敏感區域,針刺可誘發「局部抽搐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幫助釋放肌肉緊張。

2. 遠部針刺

  • 基於神經生理學原理,如門控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或神經調節(Neuromodulation),通過遠端刺激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疼痛感知或肌肉功能。
  • 遠部取穴可能針對遠端的相關肌肉群、神經分節(Segmental Innervation)或功能性關聯區域。
  • 雖然物理治療針灸不強調中醫的經絡理論,但某些穴位選擇可能與中醫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重疊,因為這些穴位在解剖學上與神經或血管分佈有關。

 

中西結合物理治療:

以肩周炎為例,患者主要受肌肉繃緊困擾,若以傳統物理治療方式處理,不僅會產生痛感,被動的治療方式亦會受身體保護機制影響。

若能夠為肩周炎患者降低訓練時的痛感產生,患者就能夠利用主動訓練恢復活動功能。

而針灸同時配合運動,正正就能夠做到此效果 ; 這治療方式需要配合淺刺 或 遠部施針(頭針等等),就能夠在不傷及肌肉情況下,達到減輕痛感並改善主動活動功能。

 

Posted in: Blog

Leave a Comment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