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覺 – 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

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遺傳性、營養不良性、退化性病變的眼部疾病。它主要的病理表現是透過導致視網膜細胞的退化和壞死,從而引起患者的視力障礙,臨床表現為夜盲,進行性視野狹窄,中心視力下降,最終可致患者失明。現代醫學沒有治療方法,無法阻止病情的進展,是世界性的不治之症。

視網膜色素變性有什麼臨床表現?

  1. 夜盲症和暗適應能力下降
  2. 視野狹窄
  3. 視力下降
  4. 畏光症狀
  5. 色覺異常
  6. 眼球震顫
  7. 立體視覺缺失
  8. 高度散光
  9. 飛蚊症、白內障、青光眼


【中醫對於RP的理解】

中醫對視網膜色素變性(RP)的認知早已有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雀目候》中,其中提到:「人有晝而睛明,至嗔則不見物,世謂之雀目,言其如雀鳥,瞑便無所見也。」因此,後人將「高風雀目」作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別稱。

在中國醫藥名著《審視瑤函》中,作者傅仁宇描述此疾病為「高風障」,指出病患「至晚不明,至曉復明也。蓋元陽不足之病。」他認為此病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為夜盲,因此近代有人將視網膜色素變性與夜盲症混為一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夜盲症並不一定表示罹患視網膜色素變性。 《沈氏尊生書》則更深入描述了此疾病的病因、病機及預後,提到:「雀目者,日落即不見物也,此由肝虛血少……有初時好眼,患成雀目者,而亦有生成如此,並由父母遺體,日落即不見物,不必治,治亦無效。」

由此可見,古代醫家認為其發病機制源於「陽衰不能勝陰」。

  • 近代眼科名家姚和清認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病因主要是「脾陽不足、腎精虧虛或脾腎陽虛所致」。
  • 而龐贊襄教授指出此病與「先天不足、脾陽不振」有關,進而導致「肝虛血損,精氣無法上承於目 ; 或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腎陰耗損,使眼部失去營養」。
  • 唐由之國醫大師基於「陽不制陰」的病機,在治療方面常採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病治陽」等方法,重點培補腎陽,常使用附子、肉桂、桂枝、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等藥材,以補充先天陽氣的不足。
  • 張介賓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中提出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的理論,旨在提高療效並減弱單純補陽藥物的偏性。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唐由之在滋陰的基礎上選用制首烏、黃精、熟地黃、山萸肉等藥材,以達到「陰中求陽」的效果。


【中醫在治療視網膜實質變性的時候,它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中醫在治療視網膜實質變性時,方法與西醫截然不同。中醫並不著眼於基因的突變或眼底病變的具體情況,如壞死程度、斑塊數量或血流狀態等,而是從全身的整體健康狀態出發,判斷疾病的性質,並進行系統性的調理。

中醫認為肝主目,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限於觀察肝臟的狀況,也會通盤考量腎臟、肺臟、脾臟、心臟間的相互關係。有時候可能是肝氣過盛而心氣或脾氣較弱,也可能是腎氣旺盛但肺氣或脾氣不足。

透過診斷五臟功能的強弱及其協作關係,中醫運用針灸、中藥、食療、生活方式等手段,調節五臟的平衡。同時,還會檢查十二經絡的疏通情況,以解決堵塞或失衡之問題。 在中醫理念中,疾病的發生源自於機體平衡失調。因此治療的核心在於促進機體自我修復及自我平衡的能力,使其逐漸恢復正常。儘管中醫治療並不直接聚焦於病變部位,如視網膜,但透過對全身臟腑及經絡的調理,患者的自癒能力得以增強,進而影響突變基因的臨床表達,使視網膜的血液供應和病變狀態逐步改善。

結果顯示,患者視力、視野範圍、夜間視力及色覺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中醫治療不追求細分到某項功能,例如色覺或夜視力,而是通過針灸、中藥、食療及運動等方式全面提升患者的體質與機體反應能力。這樣的改善並非直接作用於眼睛,而是來自整體健康水平提高及機體自癒能力的恢復。經治療後,患者產生了令人驚喜的視力進步與視野改善。

而這也是中醫在遺傳性疾病方面,尤其是西醫尚無明確方案時,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不以基因或局部部位為目標,而著眼於全身臟腑平衡與經絡疏通,由此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和自癒能力。 此外,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所謂養,指的是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飲食、睡眠、作息、情緒管理以及居住環境等各方面。這些因素看似與視網膜變性無直接關聯,但其實可以通過提升機體反應性與自癒能力間接影響眼部健康。

例如保持合理的休息、不憂鬱、不暴怒,同時注重居住環境與人際和諧,都可促進身體平衡,最終有助患者改善病情。 中醫追求天人合一,提倡根據自然環境及個體特性因地制宜。例如對於來自沙漠地區乾燥炎熱環境的患者,中醫會採用去燥去熱的藥物;而來自寒冷地區的人,中醫則會依據他們特殊的日照及季節模式設計相應方案。

此外,中醫也參考60年一循環的大自然運行規律。例如2023年是火不及,陽明司天,少陰在泉;而2024年又是土太過。基於每年的運氣特徵,同一位病人的治療方案也會有所不同。在火不及年份,患者可能因心火不足而失眠,而土太過年份時,身體則可能易出現水腫,如眼底或腳踝水腫等。因此中醫治療必須結合自然界變化及患者反應適時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五運六氣的概念】

五運六氣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不僅擴展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更對臨床診治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運氣學說的主要思想,是以十天干為基礎,甲己合化土,乙庚配金運,丙辛配水運,丁壬配木運,戊癸配火運,統稱為“五運”;同時以十二地支分配六氣:巳亥配厥陰風木,子午配少陰君火,寅申配少陽相火,丑未配太陰濕土,卯酉配陽明燥金,辰戌配太陽寒水。

依據年份的天干推算五運,依地支推算六氣,並通過分析運與氣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來判斷當年的氣候變化及疾病發生的規律。 中醫治病是對人體生命規律進行數千年的總結,而非簡單地依靠某種特殊方劑或秘方。

許多人,包括中醫、西醫以及病患本人,常向我詢問秘方,例如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是否有特效藥或獨門絕招。他們以為只要有某個方子,就可以治癒所有疾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是根據天時氣候、地域特點、人體五臟六腑的調理,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重點放在促進人體自癒系統的功能上。 在中藥治療方面,我們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症狀分為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脾胃氣虛、血瘀阻絡以及肝鬱化火五類證型。對應選用金匱腎氣丸、明目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通竅活血湯以及丹梔逍遙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針灸則通過移光定位針、腕踝針、頭皮針等技術,結合經絡學說辨證取穴,疏通經脈,以促進身體陰陽平衡。

此外,還需協調患者的睡眠,提升免疫力,調理脾胃功能,並幫助患者調整生活方式。建議減少電子設備如手機和電腦的使用,以降低外界刺激;同時梳理患者心情,維持心理健康。這些生活方式調整和整體療法充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 透過上述方法,當患者的身體達到平衡狀態後,人體自癒系統會逐漸啟動,用以修復病變的基因,不論是已知或未知對健康的影響,都有可能被改善。 臨床實踐已逐步探索出一條從表觀遺傳學角度出發,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新道路。此方法克服了多基因組合疾病難治的瓶頸問題,例如針對尚未找到具體基因病因時依然能有效治療。不僅如此,此療法成本也相對合理,可讓更多患者受益。

醫療方案及思路,將於下一編文章提出。


陳國正醫師 字

Posted in: Blog

Leave a Comment

en_USEnglish